新闻资讯 分类>>
宋式美学灯光的设计
宋代美学以其独特的“雅”、“简”、“韵”、“逸”著称,这种美学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包括灯光设计在内的所有艺术领域。宋式灯光设计并非追求强烈的照明效果或华丽的装饰,而是注重营造意境、烘托氛围、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。以下是其核心特点和表现方式:
核心美学理念在灯光设计中的体现
1. “雅”与“简”:
• 材质朴素: 灯具材质以陶瓷(青瓷、白瓷为主)、素铜、竹木为主,少见金银等贵重奢华材料。造型简洁流畅,线条圆润含蓄,摒弃繁复雕琢。
• 色彩淡雅: 灯光本身以及灯具的色彩倾向柔和、内敛。光源以暖色调的烛光、油灯光为主,光线温暖而含蓄。灯罩(若有)也多用素纱、素绢、素纸,透出柔和的光晕。
• 装饰克制: 灯具本身的装饰极其简约,可能仅在陶瓷灯盏上施以单色釉(如青釉、白釉),或在铜灯上做极简的线条或几何纹样,甚至无装饰,以材质本身的质感和形态为美。
2. “韵”与“逸”:
• 光影意境: 宋人追求的不是亮如白昼,而是光影交织、明暗有致的意境。灯光设计重在利用光影营造空间层次、烘托氛围(如静谧、幽深、温馨、禅意)。
• 朦胧之美: 常通过纱、绢、纸等半透材质制成的灯罩或屏风、帘幕来柔化、过滤光线,形成朦胧、柔和、富有诗意的光效。这种“隔”与“透”的手法,是宋式美学中营造含蓄、深远意境的重要手段。
• 借景与融合: 灯光设计与环境(建筑、家具、陈设、自然)高度融合。灯光用于照亮关键陈设(如书画、插花、古琴),或勾勒建筑构件的轮廓(如窗棂、栏杆),或与自然光(月光、天光)相呼应,营造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逸趣。
3. “理”与“用”:
• 实用性与巧思: 宋人重“格物致知”,灯具设计也体现理性精神与实用功能的结合。例如著名的“省油灯”(夹瓷盏),利用物理原理降低油耗,体现了实用智慧。
• 功能分区: 不同空间、不同活动对应不同的照明需求。书斋需要局部重点照明(如书灯),厅堂需要柔和均匀的泛光,卧室需要私密温馨的光线,庭院可能有石灯或提灯点缀路径。
具体表现形式与元素
1. 灯具类型与形态:
• 台灯/座灯: 最常见。陶瓷灯盏(碗形、盘形、带承盘)配以素铜或木制灯座、灯柱。造型稳重简洁。
• 壁灯/挂灯: 固定在墙壁或柱子上,节省空间,提供局部照明。
• 落地灯/高灯: 灯柱较高,常置于厅堂角落或重要家具旁。
• 提灯/行灯: 便携式灯具,有提梁或手柄,方便夜间行走或室外活动。多用竹木框架糊纸或纱。
• 书灯: 专为阅读设计,可能有可调节的灯臂或特殊的遮光设计,避免眩光。
• 省油灯: 夹层瓷灯,注水降温以减少油耗,是宋代实用设计的典范。
• 烛台: 造型各异的瓷质或铜质烛台,用于插蜡烛。
• 石灯: 多用于庭院、园林、寺庙,石材(常为青石)雕琢,造型古朴,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。
2. 光效营造手法:
• 间接照明: 利用墙壁、屏风、帘幕反射光线,形成柔和、均匀的漫射光。
• 局部照明: 重点照亮特定区域或物件(如书案、茶席、博古架上的珍玩),形成视觉焦点和空间层次。
• 光影游戏: 利用镂空的灯罩、窗棂、植物枝叶等在墙面或地面投射出富有变化的影子,增添趣味和意境。
• 多重光源: 室内可能同时使用多盏低亮度灯具,而非一盏高亮度主灯,营造丰富的光影层次和温馨氛围。
3. 与环境的结合:
• 室内: 灯光与简约典雅的家具(如宋式家具)、清雅的陈设(瓷器、书画、插花、香炉)、通透的空间格局(格子窗、屏风)相得益彰。灯光是烘托整体“文人书房”、“禅意空间”氛围的关键要素。
• 室外/庭院: 石灯、提灯点缀路径或景观节点,灯光与月色、水影、植物共同构成宁静深远的园林夜景。灯光亮度很低,主要起提示和点缀作用,不破坏夜的静谧。
总结
宋式美学中的灯光设计,是“道法自然”、“含蓄蕴藉”、“文质彬彬”等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具体实践。它追求的不是技术的炫耀或照明的强度,而是通过朴素的形式、柔和的光线、精妙的光影控制,创造出一种宁静、雅致、富有诗意和禅意的空间氛围。它强调光与影的共生、人工与自然的交融、实用与审美的统一,最终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体验,体现了宋代文人极高的生活品味和精神追求。在现代设计中,借鉴宋式灯光美学,往往意味着追求更内敛、更注重氛围营造、更强调与环境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照明方式。